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1978从长影厂开始 > 第253章 一文出 天下震

第253章 一文出 天下震

两个半小时的电影,看似很长,但剧情紧凑,波澜壮阔,所有的观看者都只有一个感觉。

仿佛攸忽之间,就结束了。

一直到荧幕变黑,放映厅亮起灯来,许多人才惊醒时间的流逝。

不光是大佬们,就连黄震、贺静之、司徒惠敏等人,也沉浸在电影的馀韵当中。

他们也没有看过完整的片子。

甚至说,就连苏耘、汪洋和张景桦三位也没看过。

而影视剧这种东西,拍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东西,和最终的成片那是完全的两种东西。

哪怕他们看过剧本,也不能跟真正的画面相比。

可放映厅里悄无声息,着实让剧组的众人志忘不已。

是行,还是不行,倒是给句痛快话啊!

唯独李子成淡然安坐,知道这把稳了。

他因为离着近,刚才看到了许多人擦拭眼睛的动作。

这些大佬干了一辈子革命,经历过的生生死死、悲伤痛苦不知道多少了。

这部电影能打动他们,能让他们落泪,这就是成功的最好证明。

足足过了半个小时,不知道谁最先清醒过来,掌声突然响起。

一开始是一个,后来连成了一片。仔细听的话,就能发现后面的放映员也在热烈鼓掌。

他们同样也是第一次看到电影的人,自然感受和别人是一样的。

“好哇!非常好!你们充分领会了精神,拍出了国家、军队、人民需要的作品。

剧组的众人全都浑身一轻,泰山一般的负担尽数卸去。

“你们在电影中反映的问题很深刻,对于情感的表达很充沛。只有这样的电影,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军队的不易、军人的不易,重拾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的感情联系。”

花帅也是不吝褒赞,更是连连看了李子成好几眼。

邹晓康已经把事情跟他说过了。

他对李子成的眼光毒辣惊奇不已,没想到一个从未去过广东的小年轻,居然能发现奥妙。

许多事情就是这样,换个人就不可能成功,

廖老的侨办是如此,机床等工业基础品的进口也是如此。

如果是一般的机床,对国家的发展其实用处一般。但是先进的机床,外面封锁的很严。

要想弄到,并且弄进来,必须要有足够硬的外界关系才行。

尤其是绕过封锁,就得借助香江的地下势力。这种情况下,就只能靠叶、司徒两个姓氏才能成功。

换成别人—

人家认识你吗?

能信得过你吗?

凭什么帮你?

邹晓康和司徒瑛干这事,最是合适不过,

能借用到足够的能量,又年轻不惹人注意,可以解决很多麻烦。

这种事,李子成一个小年轻的居然能看透,足见他的厉害。

其他人虽然没有怎么表示,但离开的时候,全都拍了拍李子成的肩膀。

能让这群大佬们如此表态,已经足够了。

李子成心里门清,自己从今以后在那边办点什么事,都会十分方便。

对于电影,算是通过了审核,

要说最期待这个消息的,肯定就是中影和各地的发行公司了。

业界没有秘密。

《高山下的花环》的含金量,人人皆知。并且谁都明白,这种电影就没有失败一说。

区别只在于,到底能有多成功。

因此当中影给各地发行公司发出看片的邀请后,所有的发行公司都派出了最精干的力量奔赴京城。

电影受到重视是其一。

其次,这是李子成的电影。

自从《伐木人》之后,李子成算是一战成名。

哪怕他在《伐木人》只是挂着制片副主任和编剧的职务,但外界早就打听清楚了。

《伐木人》的里里外外,都是他主导的。

不少导演都羡慕李庚、贝聿成两口子。

别人当导演,辛苦工作,查找机会不说了。还得为了孩子的前途筹谋,想着孩子怎么才能有个好的前程,能不能吃电影这碗饭?

他们家却好。

居然是孩子反哺父母,愣生生地把李庚、贝聿成带成了第一流的导演。

每次想到这个,许多人都恶向胆边生,对自家的孩子痛下毒手。

据统计,李子成成为了所有电影导演家孩子的噩梦,都将他视为平生第一大仇人。

各地发行公司有远有近,一时不能聚齐,但抢在电影前面的,是《高山下的花环》文学版的发表。

这天一大早,各大报亭、书店就迎来了大量的人潮。

男女老少,各种职业都有。

“今天的《人民文学》给我一份。”

英靶今天没顾上吃早饭,甚至都没梳头、洗脸,直接就跑到了家属院最近的报亭。

也就前后脚的功夫,《人民文学》刚刚拿到手里,报亭就被数不清的人头给包围了。

“有没有《人民文学》?”

“给我两份。”

“我要五份。”

英靶后怕地挤出人群,紧紧着刊物,一路往人大而去。

英若成拿回来的剧本,他借着便利已经看过了,并且再次认识到了李子成的厉害。

所以当听说《高山下的花环》要发表文学版的时候,他就决定必须买到。

他知道了这个消息,别人也知道了。

或者说,在京城不知道的才是少数。

文学版刚刚决定刊发的时候,各个机关、单位、学校就已经下了指令,要求学习。

情势和去年的《伐木人》一模一样。

市面上还没见到作品呢,光是企事业单位的订单就超过了八十万份。

其中海子里订购一万份的消息,是最令人震惊的。

虽然一万份这个数字并不多,但订购的单位吓人呢,

这说明什么?

说明了上面有多重视。

其次总政那边为各部队订购了十万份,是数量最多的。

这也情有可原。

毕竟《高山下的花环》讲述的就是部队的故事,最为部队所关注。

可这样一来,人人都知道《高山下的花环》将成为紧俏货。不抢的话,恐怕是难以先睹为快了。

这一天,在全国各地,凡是能买到《人民文学》的地方,都出现了可怕的拥挤现象。

真正的一文出、天下震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