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霍格沃兹,魔法炼金革命 > 第四十九章,辩论

第四十九章,辩论

环形大礼堂被临时改造成了辩论会场,参赛的年轻炼金术师们依次坐在中央局域的指定座位上,而评委席上则端坐着十多位德高望重的炼金大师,包括尼可·勒梅、德文特家族的一位长老,以及几位中立派系的权威。

观众席上座无虚席,所有人都期待着年轻一代的碰撞。

向戈和艾莉亚则坐在稍侧一些的位置,艾莉亚依旧神色紧绷,而向戈则闭目养神,似乎在调整状态。

大会主席,那位红润脸庞的老者,清了清嗓子,宣布第一轮“理论辩答”开始。规则很简单,由评委轮流提出炼金术基础或前沿的理论问题,参赛者自愿或由评委点名回答,回答的深度、广度、逻辑性和创新性将作为评分标准。

第一个问题,由一位中立派的老炼金师提出,问题看似基础,却直指内核:

“请阐述在物质转化过程中,如何理解与应用能量守恒定律?并举例说明。”

这个问题一出,许多参赛者都露出了思考的神色。能量守恒是炼金术的基石之一,但如何阐述其深层次应用,却见仁见智。

“尊敬的大师,各位同仁。能量守恒是炼金术不可动摇的铁律。在物质转化中,我们并非无中生有,而是通过精确的魔力引导和符文串行,将一种物质的内在能量结构拆解,并按照目标物质的能量蓝图进行重组。其过程,总能量保持不变,只是形态发生了转化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引经据典:

“正如《索尔兹伯里手稿》第三章所述:‘万物皆流,唯量恒存’。例如,将铅转化为银,我们并非创造了银的能量,而是将铅那种沉重、惰性的能量结构,通过去除杂质、注入特定的‘月华’属性魔力,将其‘提纯’并‘升格’为银的能量结构。”

“整个过程,能量的‘总量’是严格守恒的,转化的效率则取决于炼金术师对能量脉络掌控的精妙程度。”

他的回答逻辑严谨,引用权威,并且用经典的铅转银例子进行了清淅阐释,立刻赢得评委席上几位偏向传统派大师的点头赞许,观众席上也传来一阵掌声。文森特微微鞠躬,得意地瞥了向戈一眼,才坐下。

评委们的目光自然落到了勒梅大师的弟子身上。一位评委开口道:

“向戈先生,作为勒梅大师的学生,你对这个问题有何见解?勒梅一脉似乎对能量有不同于传统认知的解读。”

全场目光聚焦向戈。文森特嘴角噙着一丝冷笑,准备看这个东方小子能说出什么花样。

向戈缓缓睁开眼,平静地站起身。他没有立刻引用任何西方典籍,而是以一种沉静的语调开口:

“感谢大师的提问。能量守恒,放诸四海皆准。但在我的理解中,或许源于东方的哲学背景,我认为将‘守恒’仅仅理解为‘总量不变’,可能忽略了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更精微的维度。”

此话一出,会场微微骚动。这简直是在质疑西方炼金术基石之一的解读方式!

向戈不慌不忙地继续:

“我认为,能量的‘形态’或‘品质’的转换,其重要性不亚于总量的守恒。炼金转化,并非简单的能量拆解与重组,更象是一种‘唤醒’与‘赋予’的过程。”

他伸出双手,左手掌心向上,仿佛托着原始材料,右手虚按,代表炼金术师的力量:

“物质蕴含的能量,有其固有的‘惰性’或‘活性’。传统的转化,侧重于改变能量的‘量级’分布。而我认为,更高明的转化,在于改变能量的‘灵性’维度。”

“比如,同样是将铅转化为银,除了改变其能量结构,更重要的是,赋予其一丝属于‘银’的、清冷、传导魔力的‘灵性特质’。”

“这种‘灵性赋予’,并非违背能量守恒,而是将一部分用于结构重组的能量,转化为了提升物质能量‘品质’的驱动力。这或许可以解释,为何大师制作的魔法银,总是比普通炼金术师转化的银,具有更强的魔导性和稳定性。”

他顿了顿,给出了一个更东方式的比喻:

“这好比东方的烧制瓷器。泥土还是那些泥土,燃料的能量总量也大致固定。但大师通过控制火候(能量释放的节奏与形态)、窑变(能量环境的微调),烧出的可以是寻常陶器,也可以是价值连城、蕴含独特气韵的珍品。其间的差异,正在于对能量‘品质’转换的掌控。”

向戈的阐述,引入了“能量品质”、“灵性赋予”等东方哲学色彩浓厚的概念,视角新颖,逻辑自洽,顿时让评委席上的大师们陷入了沉思。不少年轻炼金师也露出恍然大悟或深思的表情。这与西方传统偏矢量化和物质结构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,开启了一扇新的思考窗口。

那位提问的中立派老炼金师,更是激动得身体前倾,追问道:

“年轻人,按你的理论,那传说中的‘点石成金’,这种终极的物质转化,难道并非真正的‘创造’黄金,而是通过极致的能量操控,‘欺骗’了世界的规则,暂时赋予了石头‘金’的灵性特质?或者说,这本质上是一种极其高明的‘仿真’或‘幻化’?”

这个问题极其尖锐,直指炼金术的终极目标之一!全场寂静,连文森特都屏住了呼吸,想看向戈如何回答这个可能动摇炼金术根基的质问。

向戈面对老炼金师灼灼的目光,微微一笑,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超然的反问:

“大师,您的问题非常深刻。但我想反问一句:您又如何能够确定,我们眼前所见的、所定义的‘黄金’,其本身,不就是世界规则允许下,某种永恒存在的、稳定的‘形态’?”

“而‘点石成金’,或许并非是‘欺骗’规则,而是炼金术师以自身之力,引导物质达到了规则允许的另一种完美平衡态?或许,世界本身,也‘愿意’欣赏这种将腐朽化为神奇、将平凡升华为永恒的‘欺骗’呢?”

“嘶——!”

全场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!向戈的回答,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,而是将问题提升到了一个近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!他模糊了“真实”与“仿真”的界限,将炼金术师拔高到了与世界规则共舞的境界!

那位老炼金师怔在原地,反复咀嚼着向戈的话,眼中光芒越来越亮,最终喃喃道:

“与世界规则共舞……愿意被欺骗……妙!妙啊!勒梅,你的学生,了不得!”他竟忍不住直接称赞起来。

评委席上议论纷纷,勒梅大师依旧淡然,但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笑意。文森特的脸色则彻底阴沉下来,他没想到向戈不仅没被难倒,反而借此机会大大出了一把风头!

接下来的辩答环节,气氛更加热烈。参赛者们各抒己见,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。但显然,向戈之前的表现,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,尤其是德文特一方的目标。

终于,在自由提问环节,文森特抓住了机会。他站起身,脸上带着假笑,目光却冰冷地看向向戈:

“向戈先生果然学识渊博,见解独到。不过,炼金术源远流长,根基在于对古老智慧的传承。我这里有一个关于炼金符号学的小问题,想向您请教。”

他故意顿了顿,吸引全场注意,然后清淅地说道:

“在中世纪一本颇为冷门的《阴影之书》手稿中,记载了一个名为‘衔尾蛇之环’的变体符号,其蛇首与蛇尾交接处有一个微小的缺口,而非完全闭合。”

“对于这个缺口的意义,历代学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:一者认为是像征‘不完美的循环’或‘转化的漏洞’;另一者则认为代表‘能量溢出的信道’。请问向戈先生,您倾向于哪种解读?或者,您有更高明的见解?”

这个问题一出,不少炼金师都皱起了眉头。《阴影之书》本就是偏门典籍,这个“衔尾蛇之环”的变体符号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,两种解读也确实存在争议。这分明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冷门叼难问题!文森特就是想让向戈在专业知识上出丑,挽回刚才的颜面。

艾莉亚担忧地看向向戈,这种冷僻的符号学知识,除非专门研究过,否则根本不可能答上来。

评委和观众们都看着向戈,等待他的反应。德文特家族的人脸上则露出了看好戏的表情。

向戈心中冷笑,果然来了。他面色平静,仿佛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刁钻。事实上,在文森特说出“衔尾蛇之环”变体符号的瞬间,他识海中的万象星盘便已悄然加速运转。

星盘之上,代表“符号”、“溯源”、“解析”的符文亮起微光。关于这个符号的一切信息,包括其更古老的起源、流变过程、以及各种被遗忘或误解的含义,如同潮水般涌入向戈的脑海。

这并非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提供了庞大的信息基础,由向戈自身的理解力进行集成提炼。

短短两秒的沉默,在众人看来象是向戈被难住了。文森特脸上的得意之色渐浓。

然而,向戈抬起头,目光清澈地看向文森特,缓缓开口:

“德文特先生提到的这个符号,确实冷门。不过,关于它的解读,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,都未能触及根本。”

一语惊人!他竟然直接否定了现有的两种解读!

向戈不疾不徐地继续说道:

“因为这个符号,并非中世纪《阴影之书》的独创。它的真正源头,可以追朔到古埃及的赫尔墨斯主义传统。在那个更古老的版本中,这个看似‘缺口’的结构,并非表示不完美或能量溢出。”

他伸出手指,在空中虚画出一个衔尾蛇的图案,并在首尾相接处特意留下一个微小的开口:

“在古埃及的秘传教义中,这个开口,被称为‘普纽玛(pneua)之息’的信道。它象征的并非循环的断裂,而是像征着永恒的创造之力仍在持续注入循环本身。”

“意味着宇宙的循环(衔尾蛇)不是封闭的、僵死的,而是动态的、活的,不断有新的能量和可能性从更高层面(通过这个缺口)涌入,维持着循环的生机与进化。所以,它代表的不是漏洞或溢出,而是源头活水的注入,是‘永恒运动中的永恒新生’。”

向戈的解释,不仅给出了一个全新更具深度的解读,更是直接将符号的起源追朔到了更古老的埃及,这无疑是在德文特家族最引以为傲的“古老传承”领域,给予了沉重一击!

全场鸦雀无声,所有人都被向戈这番追本溯源的博学所震撼。几位符号学领域的评委更是激动得交头接耳,显然向戈的观点为他们打开了新的思路。

然而,就在文森特怒火中烧之际,他身边那位从开幕式到现在一直闭目养神、如同影子般沉默的同伴——一位穿着深灰色长袍、面容普通却气息内敛的中年男子——第一次睁开了眼睛。

他的目光如同最锋利的炼金刻刀,瞬间落在向戈身上,眼神中不再是文森特那种浮于表面的傲慢与敌意,而是一种深沉的审视、评估,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警剔。仿佛向戈刚才展现出的,不仅仅是知识,而是让他感到威胁的东西。

向戈也立刻感受到了这道与众不同的目光,他迎了上去,两人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。向戈心中微微一凛:这个人,比文森特危险得多!他很可能就是德文特家族真正的守护者或底蕴之一。

第一轮理论辩答,就在这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汹涌的交锋中接近尾声。向戈凭借新颖的观点和渊博的学识,无疑成为了最耀眼的黑马。而德文特家族的叼难不仅失败,反而引出了对方阵营中更深沉的人物。

接下来的“材料处理”环节,真正的技艺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